新能源汽車被廣泛認為將引領我國從“汽車大國”走向“汽車強國”,但2019年7月,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迎來首次下滑,很多人都在質疑新能源汽車還能走多遠。
時隔一個月,新能源汽車行業頻傳“回暖”信號:
二手車拍賣平臺發布《2019年8月個人二手車大數據報告》,報告顯示,今年8月新能源二手車銷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長率達129%;
8月末,工信部、國家稅務總局公告第二十六批《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》,包括405款車型,乘用車88款,其中純電動83款,插電式混合動力5款;
同期,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出版社等共同編著的“2019年《新能源汽車藍皮書》”正式發布,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;
......
一次下滑,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大小動作不斷,再續寫今年上半年的高銷量和高產量也未嘗不行。
眾所周知,新能源汽車一般分為兩種,一種是電動汽車,另一種則是氫能源汽車,到底哪一種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“老大哥”,一直以來,很多業內人士對此意見不一。
我國2018年純電動汽車銷量已達到105多萬輛,是排在第二位的國家銷量的兩倍多,而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為1500多輛,僅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千分之一。從目前市場上的銷量來看,市場選擇了電動汽車。
盡管如此,仍有很多人看好氫能源汽車。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認為,長里程純電動汽車,不節能減排,即使未來電網的電能主要來自太陽能等清潔能源,高能電池過關了,長里程純電動車也未必可取,他強調,要衡量全過程的節能減排、發動機和電池配合效果。
“純電動與燃料電池兩種技術路線未來應該是互補、共存,而不是替代的關系。”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表示道。也有很多專家表達了類似的觀點,兩者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,可以在各自的路上發展,最后讓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選擇才是正解。
但要清楚的是,我國在氫能源方面面臨產業鏈不成熟、政策法規不明確等問題,如果操之過急推進,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。
有專業人士認為,目前新能源汽車正確的道路應該是伴隨政策的調整完善、技術的迭代進步以及場景的逐步細化,逐步形成純電動技術、混合動力技術、氫燃料、固態電池等多元化路線并存的態勢。
想要實現多舉并措的路線,如今要保證的是做優做強純電動,鞏固純電動汽車領域的優勢,于此同時,加強其他技術的統籌研究,推動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,探索布局合理、協同推進的發展新模式,避免“大干快上”繞彎路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,新能源汽車產業除了要在安全、配套與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深度思考之外,更應該積極配合自動駕駛的發展趨勢。不管怎么說,自動駕駛是我國智能化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滿足未來人們出行需求的不錯體驗。
一句話總結,新能源汽車應該多種技術共同發展,至于哪一種類型的車更適合,還是交給市場和消費者來決定,新能源汽車企業要做的就是發展、進步。